
這是很久以前大學室友在畢業季時買來看的書,她很喜歡推理類型的小說,珍惜的包了書套。她看完覺得很棒,我好奇想詢問內容在說什麼,就借給我自己看看了。於是,放了很久我終於拿出來看。好幾年了,這是我的怪癖嗎?總覺得放著借來的東西,就好像這份緣一直存在,而且能長存一樣。但也講難聽一點,就是因為自己太懶而被塵封了一段時間。
實際看完只花了一天。也說明了小說很吸引人,一讀下去可以一口氣看完的地步,或許也跟涉及家庭與人性議題有關。整本小說的結構與人物都是簡單明瞭、故事節奏緊接鋪陳,邊看會邊思考與聯想到自己的經歷體會,而有了新的認知啟發。
-------------------接下去或多或少有劇透-------------------
小說內容大略/劇透-------------------
整本書的事件起因在於主角的前女友,她沒有小時候的記憶。因為遇到育兒及心理問題而苦惱,看到主角所發表的文章,想要請他幫忙一起挖掘幼年的記憶,而來到封存了相關記憶的白色房屋。
隨著發現的線索推理,一段悲劇的故事漸漸修正成型。透過主角的想法以及與前女友的互動,每個物品對應的聯想與記憶,呈現了虐待兒童和親子關係的種種問題,還有讀到中段就猜到的痛苦經歷。
控制型的父親、不成器的兒子、符合期待的孫子……沒想到能夠帶出這麼複雜的人性,與毛骨悚然的結果。而且肯定在現實也同樣不斷的發生,只是不一定會這麼隆重的哀悼與接受。點出了值得探討的大眾議題、心理學常講的童年記憶。
從自身經歷連結故事,錯誤的認知反應導致失控的結果-------------------
這也似乎勾起了一些,關於自己家庭的記憶與新的發現。雖然不能完全釋懷,但似乎也能理解一些。為了獲得兒女的尊敬,或被輕視升起的憎恨,是可以讓人失去理智的。
像我爸一部分,就為了這兩種情感,不惜玩股票想把財產贏回來,就是想贏回被尊敬的感覺,最終負債累累。沒有想到,真正能解決親子問題的,就不完全是有沒有錢。根本的做人之道與內省,或許從來就是最需要的。
關於被父母控制的問題,從小就很不爽老爸的我,不可能會照他的意思,見到他就逃的遠遠的、眼神充滿鄙夷、恨的牙癢癢,記憶中浮現各種相處的不悅、情緒暴力、曾經被揍的不滿與憤恨,就像佑介一樣。
爸爸也是控制欲強烈,也可以說很自我。有了自以為是大人的權力,不符他的意思就要壓制我們。被打的時候,我還真的恨到產生要復仇,長大殺了爸爸之類的邪惡念頭……在國中的叛逆時期。上了高職後直到現在,心念就都沒有且好轉了,好轉最大的因素是接觸基督教以及佛教的信仰。雖然是沒有小說真的產生行為那麼嚴重,可就心理層面是一樣的。
媽媽就不一樣,是與我們站在同一陣線的,能夠給與支持和溝通的角色。想來這多不簡單,但也為此付出犧牲了非常多。我最終,卻最不想成為像媽媽這樣;反而有點像爸爸,想把人吃死死,不想自己吃虧。也因為這樣在感情上出了問題,才知道厭女這名詞真正的意涵,在自己身上多麼根深蒂固,終歸該面對的是自己。(之後再開一篇感情問題反省好了……)
就知道了,不扮演好自己選擇的與該通過的考驗,終究沒有好下場。雖然我還是沒有這方面足夠的覺悟,太聰明反而不好唉~(不,你是笨,真正意義上的笨。ಠ_ಠ這也是我的考驗)。繼承這兩種人格加上先、後天的性格,常常內心在打架……唉~反正會來這世界的人本來就很有病,各種不同大小輕重都有。
當意識到幽微人性的時候-------------------
關於小孩認知到父母人性勢利的衝擊,內心不免懷疑人生、產生反彈。生來便是為了以後被榨取利益?養兒防老?我是你們的工具嗎?當撇開表面的愛與關懷,還剩下什麼呢?解釋再多,也難以磨滅這樣的疑惑。這時候就比有沒有互相盡到責任,對得起自己良心的問題了。
然而這個標準又是該如何定義呢?也是有人單純的知道,然後覺得這樣沒有什麼問題,畢竟有借有還、彼此互相、你來我往……冤親債主。佛教倒是說過,小孩子的出生,都是自己找的父母。跟父母有緣啦!不外乎報恩跟討債,報恩的少、討債的多,但也都是來受苦的,剛出生才會哭哭哇~哈哈。(థฺˇ౪ˇథ)這個就待自行思索檢驗吧!畢竟我也不會通靈,是覺得經驗下來蠻符合自我心理脈絡。
或許社會運作與存在的必要性,的確有這樣的層面。與其總是意識到這一層,而產生不管是痛心、麻木、放棄還是厭惡的種種情感。或許把這些必定夾雜的醜陋人性,篩檢一下也對自己好些,不管是自己看到自己的醜惡,還是看到別人的醜惡而產生的念頭、排斥反應。
別讓悲劇重演-------------------
現實還是需要潤滑,學習真正的愛與包容(慈悲與智慧),也可以說是看待小孩、或是表面是大人的小孩,甚至是自己內心的小孩、童年記憶,清楚它的樣貌(性格和狀態),還有清楚這些樣貌會有怎麼樣的作用,讓自己是一個平等、尊重包容的狀態去理解和應對。
學習放下那些生存、社會定義的需求條件,而關心、為身邊的人付出。這真的不容易,能夠做到的話,我想只要是生命,感受到了都會打從心底的尊重與喜愛。單純的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就不容易了,比如父母、夫妻、情侶的角色,其實本身就夾帶許多複雜的社會條件與觀感相互影響,是要靠自己去覺察與消除的(重新解讀),那些書中相對嚴重的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。
對我來說,也是人生該努力的課題。至少內心的小孩子也不會因為太過敏感,執著見到的惡而變得憂鬱、厭世、憤世嫉俗。雖然惡的還真的是不少……但我不要也被影響啊!至今深受其害的人一枚,雖然還是這樣,不過還是有看到愛與和平的一面,然後兩者之間不停的搖擺……ಠ_ಠ好累哦~
只能說為了避免小說這樣恐怖的悲劇過往,或是任何大大小小錯誤的對待,看清自己的狀態真的很重要。能夠穩住自己不被心念左右,看清楚行為的後果,不傷害到別人也不傷害自己。
雖然現實還是不停的發生互相傷害的戲碼,但也就反求諸己吧!如果真的有在自我覺察的人,肯定是自顧不暇的。別再搞不合我意就不管別人感受的盡情抒發這種玩意了,不膩、不累嗎?(這是在跟自己說的T_T我肯定是太閒了才一直犯……弄到最後分手自己難堪,唉。)
根源不是罪魁禍首,而是覺察並選擇了什麼-------------------
最後,我認為小說中主角所說的一切悲劇根源(因),在於這個死去之家的控制欲爺爺。我覺得只是對了一半,的確在感覺到不對勁、意識到自己正在錯誤輪迴的沉淪之下,還能決心發難自己,跳脫仇恨、執著與傷害的人或許少之又少、難上加難。但對於爺爺的兒子、佑介的爸爸來說,這是一個能夠改變結果、轉化的關鍵點(緣)。
但他沒有自覺自己行為的嚴重性。就事件的嚴重程度而言,這是稍微思考就會明白造成的傷害很大,卻那麼粗糙的忽略掉、放任自我毀滅。該是大人的人,對小孩子輕蔑、不好的態度嘔氣,受情緒左右進而報復,就更無法得到小孩的認同與尊敬。
這當中,爸爸不曾理解包容過兒子,兒子也不曾理解包容過爸爸。都只自顧自地看到對方不好的結果,儘管可能曾經試圖努力過,自始自終卻沒有有效的溝通,都依然自我中心。倘若佑介的爸爸願意放下被孩子輕視的憤怒(畢竟他一定清楚佑介是受爺爺影響),願意耐下性子持續釋出善意與好的對待;如果佑介願意親眼體會爸爸是個怎麼樣的人,不是只聽信爺爺鄙夷的言語,而是依據自己的判斷。我想可能也不會有這麼悲慘的結果。撇除佑介爸爸情緒不佳喝酒發酒瘋家暴、對年幼妹妹糟糕的行徑不說的話。
畢竟那些行徑已經失去為人處世的標準了,甚至可以說罪魁禍首還是佑介的爸爸選擇了沉淪。他只覺察到了自己受到輕視的憤怒、自卑,怎麼努力都沒有回報的痛苦。渴求的自我慾望大過一切,而選擇麻痺自我還傷害兒女。兒女不認爸爸,而爸爸自己也沒有付出太多,大不了自己一人瀟灑過活,為何還要控制兒女、苦苦糾纏呢?血緣真的有那麼重要嗎?心中沒有能足夠滿足結果的條件,是不會走到那樣的地步的。
(題外話,我爸自己好好的生活,時間久了自然彼此關係也不那麼緊繃了。倒也好笑,當他釋出善意的時候,我的心態也會跟著柔和。既為大人,凡事起頭帶領向善阿!難道反過來要小孩自覺?那誰才是小孩。但凡事沒有一定,也是有小大人嘛!只是還不是我~呵呵。)
即便有錯誤的開始,也不該讓錯誤延續下去。別人的痛苦值得同情與理解,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,就不該只是同情自己,更要理解原因與尋求改變。就像女主角去面對發掘自己的童年記憶,試圖理解真相、尋找解決之道。
這本小品推理小說,就推薦給對推理類小說有興趣、還有想要反思一下家庭和人性問題的讀者囉!
(ಥ_ಥ)感謝願意看到最後的人,雜亂碎碎念太多。